close

 

 席捲全球的美國哈佛大學幸福課
──「積極心理學(Positive Psychology)」告訴我們:
透過改變,任何人都可以變得更成功、更快樂、更幸福!
御瑄18年來也堅信,改變不是不可為,只是有沒有找對方法!

 

但“改變”對中國人來說,似乎是個緊箍咒。
您一定聽過:江山易改本性難移,或者:牛就是牛,牽到北京還是牛……。
事實上,不僅中國古有明訓讓“改變”窒礙難行,就連主持幸福課的Tal Ben Shahar也在他第三堂課中討論,並提醒大家:「改變可不可能 」其實不是問題,「如何實踐改變」才是想追求幸福感的人應該全力關注的焦點。


為了反駁「幸福是一種隨機現象」的謬誤研究,Tal分析了兩個在心理學領域頗知名的研究;一個是從個人層面改變的「明尼蘇達州的雙胞胎研究」,另一個是從社會層面改變的「劍橋・薩默維爾研究」。

About明尼蘇達州的雙胞胎研究
這項研究是由Lykken和Tellegen二位心理學家在80年代提出。研究將40-50組的同卵雙胞胎,從一出生就讓雙胞胎分開到很遠,甚至不同國家生活,經過大半人生後,大部分雙胞胎的幸福水平竟然極其相似,只有少部分雙胞胎有不同。
例如有一對雙胞胎兄弟,在分別37後才知道有對方的存在,但是,他們娶了相同名字的妻子、喝同一種品牌的啤酒、給兒子取的名字也相同……。
於是,二位心理學家發表了一篇名為“Happiness is a Stochastic Phenomenon. ”的研究報告。其結論是:
1. 和教育相比,基因對一個人(人格)的影響很大。
2. 想變得更快樂,和想變高一樣徒勞無功,只會適得其反。
這個研究結果引起各界關注。因為,在人類歷史上有許多數據可以證明:人的確是會改變的;而且經常接受治療的人更容易改變。


針對以上研究,Tal非常不認同地提出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的研究理論:
人常因為遇到一個特別的句子而改變;凡讀到、聽到它,這句話就會改變他的生活。

Tal也以自己為例,說自己是個沒有快樂基因的人,但深信,改變是可能的。現在的他,比過去15年快樂,也期待未來15年後的自己,比現在更快樂。

果不其然,2005年,Lykken又發表了一項同樣具爆炸性的申明:
我們能改變快樂水平,例如,變得更高或更低。
改變當然是可能的。It certainly is possible.

 

總之,在積極心理學上,Tal對“改變”所下的結語是
1. 身為一個實際的理想主義者,必須相信改變是有可能的。
2. 並非每一個人的幸福水平都取決於基因,
   還有其他因素和基因一樣重要。

3. 改變不再是可不可能的問題,而是怎樣實踐這種改變。

待續

 

upup.jpg  

【御瑄V.S哈佛──幸福來了】改變,究竟有多難呢?(下)

arrow
arrow

    楊子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